高三备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,第一需要全程周密计划、第二需要打造坚实基础、第三需求针对性备考策略。在看书和做题方面,细微差别可以让同学们的成绩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而在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上的角度调整,还可以让同学们在现有成绩排名中,立刻脱颖而出。那么,什么是高考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。如何做题,对你的提分是最有效的? 考生和学生的最大差异就是面对题目时候的“思维方向”。思维和努力没关系,和智力关系亦不大,他是大多数人潜意识中认识事物不同的体现,即看问题的角度。思维是可以点拨、可以训练的,俗话说就是“开窍”。对考题来说,与其研究为什么,不如研究如何做。到现在还在研究为什么这么做的,是个学生,开始研究做题方法、解题入手点的,才是考生。所以说,在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之前,一定要有正确的见地。 学生,应该以学为主。但是现实情况以及学业压力(深层次是就业压力),迫使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,还要做一名会考试的考生! 那么如何做到会考试呢?目前很多学生还停留在“被迫吸收”的方式,往往“主动出击”的人很少。只有少部分学生喜欢主动钻研学科(非知识,而是试题),这种以题为主的习惯,促使少数者们慢慢的向“考生”转化。这批人就是我们口中的尖子生。因为我们即将参加选拔类考试——高考,所以我们必须化被动接受知识的“学生”为主动参与考试的“考生”。 那如何向“考生”转变呢? 一位“考生”的思考步骤应该是:根据题目所给条件,找出哪条路能通到结果。题目给出了什么信息?需要我们求什么?要想求这个结果,上一步前提是什么?罗列出来后再看这一前提的满足条件还缺什么,再列出满足这一条件的必要前提,直到题目条件能够代入。这就是利用题目本身求解的过程,才是考生要做的事。 在过程中掌握做题的规律技巧,做题方向、对题目的理解、怎么样找上下文来验证,并这些方法带到下次做题当中去。因此,成为考生的先决条件是:善于关联与思考。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考生?首先抓住考试的本质,在考场上始终要保持客观性,即试题问什么,我们答什么。尤其是理科和英语,特别是各科的选择题。 什么是客观性?就是假设别人没说,你就不知道。尤其是英语阅读,很多答案看似没有道理,反而是正确的。比如说我出道题:一天没吃饭了,我要大吃一顿。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?A选项:一天没吃饭,我饿了;B选项:我正在大吃一顿;C选项:我一天至少吃一顿。问这三选项选哪个?选A的就是习惯性主观,题目告诉你我一天没吃饭就代表我饿了吗?题目字面上没有,就没饿了这回事,所以不对;选B的是没有根据题目字面意思去做题,题目说我吃饭了没有?还没吃吧,所以这是审题的不客观;C答案不合理吧,但是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一天至少要吃一顿,这就是客观,因此选C。 可是大家总是依赖题海过程中的参考答案、老师讲解,然后强记,没有做总结,没有提炼里面解题共性,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。每次拿到新题的时候,依旧在想以前怎么做的?该用什么方法?该从哪里入手?做的多了,简单的题自然可以做出来,但是违背了考试是从试题出发的角度。要在题目中寻找解题方法,把任何题都当作第一次做,去验证你的思维,形成一种解法,解决大多数题,这才是从不会到会,从会到做对,并给下面做铺垫。 学习没有捷径,考试是有捷径的,当大家用一套思维做出了许多题的时候,看到考题,自然而然的会根据题目来判定做题方向,从而达到快速做题的效果。道理很简单,当大家每次都能够从题目提干和设问中寻求解题方法时,哪怕临场压力造成不清醒状态,也能做对。即使题目不熟悉,平时没练习过,反正做任何题都一样,都是跟着题目去走,到最后也能做出来,即使不能全对,也能拿下许多步骤分。一句话,跟着题目走,不要跟着以往做过的题目走。 理科解答题做题思维无非这么几种:顺着题干的意思,寻求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差异点,如何才能将问题和答案保持一致(求同思维);寻求达成所求条件与题设相关的必要信息(必要性思维);严格按照题目字面意思纯分析解题(客观思维,考好理科和英语的基础思维)。记住考试考查的是能力与思维并重。目前学生的能力水平并不差,都具备了差不多的能力,至少你知识点掌握了,题目看得懂,解答看得懂,这就是能力。而现在所欠缺的仅仅是思维。大家可以关注一下,那些考高分的同学,是他们的思维对路了。 |